词条 | 蒋路 |
释义 | 蒋路1920— 当代翻译家。广西全州人。早年在家乡和长沙上中学。1938—1939年在陕甘宁边区陕北公学学习。1940年入桂林俄文专修学校,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42年开始从事翻译,常为《文学译报》、《青年生活》、《翻译杂志》和《文艺生活》译介苏联小说和文论,出版了〔苏〕谢尔宾纳《论〈静静的顿河〉》(桂林河山出版社·1943年)、文集《回忆托尔斯泰与高尔基》(桂林文林书店·1943年)等。1942年加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944年底到重庆,在陶行知所办的育才学校教俄国文学,并为《新华日报》、《抗战文艺》和《中艺文化》等报刊译稿。1947年进上海时代出版社编译部,译有:〔苏〕史坦因《奥斯特罗夫斯基评传》(时代出版社·1948年)、〔俄〕屠格涅夫《文学回忆录》(上海文艺生活出版社·194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增订版,改名为《回忆录》)、〔苏〕高尔基《忆列宁》(时代出版社,1949年)、〔苏〕卡扎凯维奇《星》(时代出版社、1949年)等。1951年11月调北京时代出版社总社,并出席全国翻译工作会议。翌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3年调人民文学出版社至今。1954年后,曾出席过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议,第3、4次全国文代会,第4次作家代表大会,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历次年会。现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委员会成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中国苏联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等职。1950年以后的主要译作有:〔俄〕车尔尼雪夫斯基《怎么办?》(时代出版社、1952年)、〔苏〕卢那察尔斯基《论俄罗斯古典作家》和《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分别出版于1958年和1978年)、〔苏〕布罗茨基3卷本《俄国文学史》(合译,作家出版社,1954—1962年)、〔苏〕巴纳耶娃《回忆录》(合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并参与《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中的俄国文学词条的撰写和审订工作。 冯剑秋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八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5673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