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性灵
释义
性灵

古代文学理论术语。明清时代,一部分富于反叛精神的诗论家,突出地标举“性灵”,形成了具有重要影响的“性灵”说。“性灵”说的核心,就是要求诗歌直率地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在文艺思想史上,强调诗歌抒情特征的一派见解本是古已有之,并且与儒家正统诗论发生过多次冲突。明清时的“性灵”说,既是对传统的继承,更是封建制度趋向没落,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的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它的崛起,曾受到以李贽为代表的反理学新思潮的显著影响。在明代后期,对“性灵”说倡导最力的,是公安派的袁宗道、袁宏道和袁中道3兄弟。他们针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主义,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主张“率性所行”,“任性而发”,“信心而出,信口而谈”,认为“独出性灵者为真诗”。到清代前期,袁枚重新高张“性灵”之说,使其成为了乾、嘉诗坛上与沈德潜“格调”说和翁方纲“肌理”说相抗衡的重要诗论派别。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讲:“诗者,人之性情也。”“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他又讲:“诗难其真也,有性情而后真。”“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重“性灵”,与儒家的诗教是尖锐对立的;讲究温柔敦厚,必然会扼杀人的真实情感。因此,袁枚公开讲:“孔子论诗,可信者,兴、观、群、怨也;不可信者,温柔敦厚也。”(《再答李少鹤书》)重“性灵”,与复古的倾向也是不相容的;一味追摹古人,必然会丧失自身的性灵。因此,袁枚认为:“诗有工拙,而无古今。”(《答沈大宗伯论诗书》)“诗者,各人之性情耳,与唐宋无与也。”(《答施兰坨论诗书》)总之,袁枚从表现“性灵”的前提出发,特别强调诗歌创作要真、要活、要新。“性灵”说对封建正统文学观念形成了有力的冲击,无疑有其进步的意义,但它也确实存在着忽视社会现实的严重缺陷。

杨铸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六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3918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4 19:4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