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野人 |
释义 | 野人 当代话剧。高行健著。新时期著名探索戏剧之一。1985年5月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十月》1985年第6期正式发表。《野人》不分幕,不分场,而分为三章。第一章:薅草锣鼓、洪水与旱魃;第二章:《黑暗传》与野人;第三章:《陪十姐妹》与明天。全剧无完整的故事,也无连贯的人物。在上下几千年的跨度上,通过四条平行线,将野人问题与汉民族史诗《黑暗传》、薅草锣鼓、上梁号子、《陪十姐妹》的婚嫁歌等民俗风情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中华民族缓慢的发展历史,揭示出人与自然、人与生物圈、人与历史、人与人的辩证关系和两种生态平衡。作者在剧中暗示出“社会野人”这一命题,认为正是这些“社会野人”从不同的私欲出发,不仅破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污染着社会环境。人们不仅要考察自然界的野人,更要考察包括每一个人在内的“社会野人”。不仅要保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更要保护社会的生态平衡。“救救森林”,首先要“救救人类”。人类应该创造一种超越野人的文明社会。《野人》联系人类久远的历史,还揭示出其他多义性主题,如传统文化的辉煌与重负、文明与愚昧、传统文化与开放文化,以及人类自身的失误、迷惘与反省等等。《野人》在表现手法上调动了话剧、舞蹈、戏曲、哑剧、傀儡、面具等表现形式以及音响、灯光等表现手段,组成了语言、说唱、音乐、形体造型的多重组合及在同一空间同时展现现实的、心理的和远古的不同空间层次,从而形成多声部复调结构。《野人》的多义性主题与多声部复调结构形成多声部哲理剧。《野人》连同《车站》、《绝对信号》被称为“高行健话剧三部曲”。 王新民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七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5366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