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雷雨1
释义
雷雨1

现代4幕话剧剧本。曹禺作。1934年7月发表于《文学季刊》第3期。1936年1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为“文学丛刊”之一。1957年6月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修订本。

《雷雨》的故事发生在本世纪初期,中国某城市周、鲁两个家庭中。煤矿董事长周朴园30年前勾引了使女侍萍,并与她生下了两个儿子,但后来迫于家庭压力,为了娶一个门当户对的阔小姐,把侍萍撵出家门。侍萍带着一个快要断气的孩子鲁大海投河,被人救起。后来为了求生,嫁给了鲁贵,与鲁贵生下了女儿四凤。她与鲁贵感情不合,长期在外做女佣。鲁贵则背着她去周家做了管家。并把四凤拉去做使女。戏剧就是从鲁贵与四凤在周家的对话开场的。第一幕从二人的对话里,可以听出四凤与周家大少爷周萍有些不平常的纠葛,周萍与后母蘩漪也有些不清不白。第二幕侍萍的到来,侍萍与周朴园30年后的意外相遇,把矛盾冲突全面推出。第三幕蘩漪为抓住周萍,不让周萍与四凤一起出走,在周萍与四凤相会时把四凤屋子的窗户关上,致使周萍与四凤之事在鲁家败露。第四幕鲁大海、侍萍为寻四凤,到了周家。当四凤得知自己竟然跟同母异父哥哥发生了关系时,愧悔地冲出去触电而死。周家二公子周冲为救四凤也触电身亡。周萍自杀,蘩漪发疯,侍萍也疯了。几乎每个人物都没有逃脱悲剧性的命运。

《雷雨》的创作,曹禺前后酝酿了5年。他在《雷雨·序》里说:“现在回忆起三年前提笔的光景,我以为我不应该用欺骗来炫耀自己的见地,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也许写到末了,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抑压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然而在起首,我初次有了《雷雨》一个模糊的影像的时候,逗起我的兴趣的,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在《雷雨》创作中,最早想出,也感到最真切的是蘩漪。蘩漪的原型是他一个同学的嫂嫂,“她丈夫是个相当好的人,她也很贤慧。后来,我听说她和我那个同学有了爱情关系。我很同情他。因为我知道,他是不会为这个爱情牺牲什么的。这个女人就像在我心中放了一把火,当我写《雷雨》时,就成了现在的蘩漪”(《曹禺同志谈创作》,《文艺报》1957年2月)。“我算不清我亲眼看见多少蘩漪(当然她们不是蘩漪,她们多半没有她的勇敢)。她们都在阴沟里讨着生活,却心偏偏天样高;热情原是一片烧不熄的火,而上帝偏偏罚她们枯干地生长在沙上。这类的女人许多有着美丽的心灵,因为不正常的发展和环境的窒息,她们变为乖戾,成为人所不能了解的、受着人的嫉恶、社会的压制,这样抑郁终身,呼吸不着一口自由的空气的女人,在我们这个社会里不知有多少吧”(《雷雨·序》)。

《雷雨》最初是由巴金的推荐,在《文学季刊》上发表。最早给予它高度重视的是两位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日本专家武田泰淳和竹内好。是他们将剧本推荐给当时留日学生杜宣的,并且对《雷雨》展开了热烈讨论。一致认为“《雷雨》虽然受到欧洲古代命运悲剧和近代易卜生的影响很大,但它是中国的,是我们戏剧创作上的重大收获”。杜宣等人克服困难,于1935年4月在东京首次演出了《雷雨》,虽只演了3次,“但盛况是空前的”。此后,《雷雨》日译本在东京出版,日本左翼作家秋田雨雀撰文介绍。当时避居日本的郭沫若写了序言,对该剧给予高度评价。序言写道:“《雷雨》的确是一篇难得的优秀力作,作者于全剧的构造、剧情的进行、宾白的运用、电影手法之向舞台艺术之输入,的确是费了莫大的苦心,而都很自然紧凑,没有现出十分苦心的痕迹。作者于精神病理学,精神分析术等,似乎也有相当的造诣。以我们学过医学的人看来,就使用心地要去吹毛求疵,也找不出什么破绽。在这些地方,作者在中国作家中应该是杰出的一个。他的这篇作品相当地受到同时人的欢迎,是可以令人首肯的。”(《关于曹禺的《〈雷雨〉》)在国内,1935年8月《雷雨》由天津市立师范孤松剧团首演。同年秋天,唐槐秋领导的中国旅行剧团又将它搬上舞台,在天津、北京、上海、南京等地演出,引起强烈反响,茅盾曾以“当年海上惊雷雨”的诗句赞美《雷雨》当年轰动剧坛的盛况。曹聚仁在他的《文坛五十年续编》中说,《雷雨》的演出,使它与“各阶层小市民发生关联,从老妪到少女,都在替这群不幸的孩子们流泪。而且,每一种戏曲,无论申曲、越剧或文明戏,都有了他们所扮演的《雷雨》。”他说,1935年“从戏剧史上看,应该说进入《雷雨》时代”。李健吾在1935年8月24日的《大公报》上,发表了一篇《雷雨》的评论,他说:“《雷雨》现在可以说是甚嚣尘上”,称誉它是“一出动人的戏,一部具有伟大性质的长剧”。他认为《雷雨》里“最有力量的一个隐而不见的力量”,是“命运观念”,他说这命运就“藏在人物错综的社会关系和错综的心理作用里”。他指出最成功的人物是女性,“注重妇女的心理分析”。他说蘩漪是一个“反叛者”、“被牺牲者”,富于“内在的生命”。他还指出《雷雨》受了希腊悲剧作家欧里庇得斯的《希波里托斯》和法国作家拉辛的《费德尔》的影响。并且说,《雷雨》“很像电影”。但也中肯地批评《雷雨》在情节上“过了分”,还须“删削”那“无用的枝叶”。

《雷雨》不仅在文艺界、在城市受到欢迎,在农村也同样受到欢迎。1941年,周巍峙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排演《雷雨》,许多老乡坐在台下看彩排,一直熬到天亮不肯离去,第二天照样下地劳动。他们没料想到老乡“对于演《雷雨》这样的大戏竟是如此热爱”,“说起来真是个奇迹”(贾克《一支活跃在敌人后方的戏剧尖兵》)。

《雷雨》是中国话剧文学走向成熟的标志,作为中国话剧的经典之作,它影响、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戏剧工作者。《雷雨》从首次发表、上演至今,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可以说,它是中国话剧中最受欢迎,演出场次最多的一个剧目。它还曾被改编为戏曲、舞剧、电影等艺术形式,广为流传。同时,它被译成英、法、日、俄、朝、越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和上演,为中国话剧赢得了国际声誉。

田本相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八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5954-5955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30 21:2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