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纳兰性德 |
释义 | 纳兰性德1655—1685 清代词人、诗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其先祖为蒙古吐默特氏,以攻占纳喇部领地,改以地名纳兰(纳喇)为姓。纳兰氏后入东北为海西女真叶赫部,清太祖统一女真各部后,纳兰氏属满州正黄旗。 纳兰性德出身显贵,其父明珠深得康熙信任,官至大学士加太子太师,权倾朝野。纳兰性德自幼聪慧,“读书过目不忘,数岁即善骑射”(徐乾学《通志堂集序》),17岁入太学,18岁中举人,22岁成进士,初授三等侍卫,后晋升为一等。扈从康熙左右,多次随康熙巡视出游塞北江南各地。康熙二十一年(1682)曾奉命赴黑龙江呼伦查勘边情。他虽“生长华阀”,父亲系当朝权相,自己又为殿前侍卫,以精通文翰得到康熙赏识,但他却“淡于荣利”,无意追求乃至厌恶权势功名。他处事谨慎,对中原的汉文化有浓厚兴趣,好读书,擅书法,精于书画鉴赏,喜与文人交往。其友人如顾贞观、陈维崧、朱彝尊、严绳孙,姜宸英当时均负文名。他英年早逝,去世时年仅31岁,而在汉文化上已有深厚修养,并在文学创作中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 纳兰性德的创作有诗、文、词各体,而以词成就最高。生前有《侧帽集》、《饮水词》两部词集刊行,共收词300首。他的词很少直接描写社会现实问题,而多写相思离别之情,个人的闲愁哀怨,以及羁旅思绪。取材内容上虽无特色,艺术上却独树一帜,在清初词坛别开生面。当时有“家家争唱饮水词”的说法(曹寅语),可见其流行之广。其词感情诚挚,写来缠绵悱恻,抑郁蕴藉,造语清淡自然,不假雕饰,如“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采桑子〕),“一片晕红才着雨,几丝柔柳乍和烟,倩魂销尽夕阳前”(〔浣溪沙〕),“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阮郎归〕)。人称其词“一种凄惋处令人不忍卒读”(顾贞观语。见榆园本《纳兰词评》),“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陈维崧语。见榆园本《纳兰词评》)。他于宛转低沉之外,间有悲歌苍凉之作,如〔金缕曲〕《赠梁汾》、〔金缕曲〕《慰西溟》诸篇即可作代表。清初以来词家对他的词多有好评,见《蕙风词话》、《人间词话》等。 纳兰性德的诗清新秀隽,写各地自然风光,抒发思亲思友情怀,亦多佳句。他主张诗歌抒写性情,不可沉溺于摹拟前人,“必自立而后成诗,犹之能自立而后成人也”(《渌水亭杂识》)。 他生前辑有《全唐诗选》、《词韵正略》,著有笔记《渌水亭杂识》等。死后由老师徐乾学将其诗、词、文、赋辑为《通志堂集》20卷。今人黄天骥著有《纳兰性德和他的词》,书中介绍了其生平与交游、词作内容与特色,书后附年谱、词选。 丁夏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五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3491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