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谈迁 |
释义 | 谈迁1594—1657 明末清初史学家、诗人。原名以训,字观若。海宁(今属浙江)人。明诸生。入清后,改名迁,字孺木。他平生博览群书,尤潜心于明史研究。经数十年孜孜不倦的努力,完成了历史巨著《国榷》。顺治十四年(1657),死于山西平阳。谈迁在从事历史研究之余,也写作了相当数量的诗歌。其诗歌在内容上有两个特点,一是“长于咏古”(陈田《明诗纪事》),他几乎每至一地,都留下怀古之作,如《韩侯钓台》、《迷楼遗址今观音寺》、《枚乘故里》、《甘罗城》等,充分显示出他作为一个史学家的本色。二是“忧生念乱”(徐世昌《晚晴簃诗汇》),他对于社会动乱、民生疾苦都给予关注,如《清源老人行》揭露清兵对汉族人民的野蛮屠杀,《河上行》、《驿卒行》刻画了下层人民的种种苦难。他常常在各种题材的诗中流露出强烈的故国之思,感情沉痛,文辞秀雅。因此,诗论家认为其诗“多哀艳之音”。著有《枣林集》12卷、《枣林诗集》3卷,此外,还著有《国榷》100卷、《北游录》9卷、《枣林杂俎》6卷。 叶君远,董伟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七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5146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