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论诗2
释义
论诗2

当代诗歌理论专著。谢冕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12月初版,系该社“红叶文学丛书”之一种。全书共分3辑。上辑:“诗的性质和规律”。主要对诗歌本体的特殊性进行再反思,即重视剖析“构成诗的美感的内在美”。认为“诗的使命在抒情”。“激情是诗的薪火”。叙事不是诗的目的,诗的目的抒情。激情又靠“不如实”的形象即“想象”的形象来表现。诗歌区别于文学其他文体的另一因素是“语言形式方面的音乐的特点”。同时,诗歌对生活的反映,要依靠作为主体的诗人的“发现”和特殊性的选择。中辑:“诗的使命和追求”。结合新时期以来的诗歌创作实际,总结或重申诗歌的理想与使命。通过对1976年后新诗创作的回顾和对1981年诗歌的考察,认为真实性依然是诗歌的生命。诗歌“应该采取诗的方式”对现实发言;通过对《飞天·大学生诗苑》诗作的述评,认为“学院诗歌”思想艺术上的成功表明,应该容忍各种严肃的探索。“朦胧诗”(这种提法是偏见的产物)“是以反传统的挑战的姿态出现的,它们不论在思想上,或在艺术上较之存在了三十年的诗歌,都试图作出新的突破”,而“传统有待于更新和扩展。”作者认为:新诗应当欢迎带来了不平静的新探索的成果”,并对失败的探索取宽容态度,使诗歌“从单一的美走出来”,这样才能更成熟更繁荣。下辑:“诗的欣赏和评析”。对有代表性的诗人诗作进行了赏析:如海涅的《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李白的《长干行》、闻一多的《死水》、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还有贺敬之,郭小川等诗人的诗作。这些赏析文章都能“顾及诗的特性”。“附录”是对“两篇可以当诗读的散文”即欧阳修《醉翁亭记》和杨朔《荔枝蜜》的赏析。

孙世军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四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381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4:4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