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华威先生》以及暴露黑暗问题的论争
释义
《华威先生》以及暴露黑暗问题的论争

现代文学论争。1938年4月,张天翼在《文艺阵地》创刊号发表了短篇小说《华威先生》。作品刻画了一个到处伸手争夺领导权、却不务抗战实际工作的文化官僚的典型,发表后产生强烈的反响,并由此引起了一场关于暴露黑暗问题的论争。林焕平首先撰文肯定《华威先生》的重要现实意义。李育中则认为《华威先生》会使人对“一些真正苦干的救亡工作者”发生误解,有害于抗战工作(《幽默、严肃与爱》)。嗣后,高飞、文俞等人纷纷撰文参加讨论,一致肯定《华威先生》对抗战有利。茅盾连续发表文章支持张天翼,认为小说“抉摘那些隐伏在红润的皮层下的毒痈”,“正表示了作家对于现实能够更深入去观察”(《八月的感想》),鼓励作家继续用暴露与讽刺之笔抨击丑恶现实,推动抗战斗争。1938年11月,《华威先生》被日本《改造》杂志译载,论争因此又进一步发展。林林《谈<华威先生>到日本》认为,华威先生出现在日本读者面前,“会使他们更把中国人瞧不起”,“而增强他们侵略的信念”,“我们是‘减自己的威风,展他人的志气’了”。冷枫反驳说:华威先生“已在我们的抗战中给枪毙了”,“我们不怕敌人嘲笑我们的死尸”(《枪毙了的<华威先生>》)。接着,王西彦、黄绳、适夷、周行等人相继撰文支持冷枫,并进一步指出:“如果能够彻底地暴露黑暗,所得或者并不亚于实感地颂扬光明,因为不击退黑暗,光明也就难于来到。”(周行《关于<华威先生>出国及创作方向问题》)张天翼也认为,“只要我们严肃、认真,我们指出我们自身上的缺点是必要的”,无须害怕“给敌人看见”(《论缺点》)。接着,1939年7月前后,《文艺月刊》、《新蜀报》等先后刊文反对暴露黑暗,认为这会引起抗日统一战线内部的摩擦,给敌人以可乘之机,而且“足以引起一般人的失望、悲观、灰心丧气”,“于抗战有害”(何容《关于暴露黑暗》)。对此,罗荪、戈茅、刘念渠、田仲济、吴组缃等人纷纷发表文章予以驳斥,指出:使人悲观失望的是黑暗事实本身,而不是暴露黑暗的作品。1940年10月10日,《新蜀报》刊登田汉、罗荪、以群、宋之的、沙汀等人在《蜀道》座谈会上的发言,他们一致肯定《华威先生》在政治上和艺术上的突出成就和正确方向。这场论争还涉及到关于文艺与生活的关系、典型的真实性及其客观社会作用等问题。除了重庆,还有桂林、昆明、香港等地报刊也载文参与论争。这场论争,使进步文艺界更加明确国统区文学创作的任务和方向,从而催生了如《腐蚀》、《淘金记》等暴露黑暗的优秀作品的出现。

钦鸿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四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080-2081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23:3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