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秧歌剧的讨论
释义
秧歌剧的讨论

现代文学论争。抗战爆发后,各个抗日民主根据地纷纷建立农村剧团。这些剧团大多演出流行的秧歌舞和秧歌剧。旧秧歌在民间有悠久的历史,其内容注重红火热闹,风格朴素真实,但也渗透着一些封建迷信意识,形式上比较粗糙,不能完全符合现实斗争的需要。因此,如何改造秧歌使之更好地为抗战服务,引起文艺工作者的关注。1941年,晋察冀边区文化界曾对秧歌发展的方向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一种意见认为,秧歌是一种“噪得人头疼”、“催人呕吐”的十分庸俗的东西,既没有思想教育意义,也没有任何艺术价值,“只能给人以肉麻之感,丝毫没有半点革命、战斗的气息”(冯宿海《关于秧歌舞剧种种》)。许多人则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丑化、轻视和完全撇开旧有秧歌,代表了一种否定传统的虚无主义倾向。关于秧歌向新的歌舞剧方向发展的问题,有人持否定态度,认为秧歌舞不会超越它所由产生的社会基础而变为歌舞剧,如果新歌舞剧取得秧歌的地位,秧歌就会死亡。许多人则反对此观点,认为当前晋察冀各地上演的秧歌中,已有不少是歌舞剧形式的秧歌剧,它们有着比较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情节,开辟了边区秧歌舞的新的道路。周而复指出,有人歪曲和否定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秧歌这一艺术形式,是由于他们的“创作活动大部分是脱离人民大众的”(《秧歌剧发展的道路》)。这场讨论没有取得一致意见,但对秧歌向新歌舞剧方向发展,却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1943年以后,新秧歌运动从延安逐渐扩展到各抗日民主根据地,秧歌舞剧也逐渐成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艺术形式。

卢正言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七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852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8 13:3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