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徐懋庸 |
释义 | 徐懋庸1911—1977 现代作家、翻译家。原名徐茂荣。笔名余扬灵、余致力等。浙江上虞人。出身于贫苦的手工业工人家庭。1921年高小毕业后,因家贫辍学,随父贩卖和修理纱筛,到处流浪。1922年后教过小学。1925年,参加上虞小学教师组织的“青年协社”,并在所办刊物《上虞声》上发表文章。1926年参加第一次大革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民党上虞县党部做干事,负责编辑《南针报》。大革命失败后,坚持编辑并散发地下刊物《石榴报》,遭通缉后逃亡上海,考入半工半读的劳动大学。1930年到浙江临海中学任教。1933年到上海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做机关工作。同年出版杂文集《犹太人》。此间曾编辑《新语林》、《太白》、《芒种》、《时事新报》副刊《每周文学》等。1936年8月1日就左联解散及关于“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两个口号论争问题写信给鲁迅,表示了自己的看法。鲁迅接信后发表了《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同年出版论文集《文艺思潮小史》,杂文集《不警人集》、《打杂集》,散文集《怎样从事文艺修养》等。1938年到延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后到晋冀鲁豫、冀热辽、冀察热辽等地,从事文化教育工作,历任抗日军政大学教员、晋冀鲁豫边区文联主任,主编《华北文艺》。解放战争期间任冀察热辽联合大学副校长、第四野战军南下工作团第三分团政治委员。出版过《〈阿Q正传〉注释》等。1949年后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南地区文化部副部长、教育部副部长、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陆续出版论著《鲁迅——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革命家》、《研究方法和工作方法》、《工人阶级与共产党》、《〈矛盾论〉在思想改造中的作用》,译著《托尔斯泰传》、《社会主义讲话》、《伊特勒共和国》、《列宁家书集》、《斯大林传》、《共产党人哲学家的任务和对斯大林的哲学错误的批判》、《人的哲学——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辩证理性批判》等以及杂文集《打杂新集》,其中有不少思想犀利、针砭时弊之作。1957年调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在反右派斗争中被错划为右派分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1977年病逝于南京。四川人民出版社于1983—1984年出版了3卷本《徐懋庸选集》。任白戈为此集作序,认为徐懋庸“堪称是鲁迅一名有出息的学生”,称赞他“坚持真理,揭露错误”的精神,说他“不管是顺境逆境,这一原则立场始终不变”。 魏守忠,汪大钧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七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910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