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水终必到海 |
释义 | 水终必到海 现、当代散文集。李蕤著。长江文艺出版社1986年10月第1版。卷首有作者自序。本集作品是作者50多年中紧张、激烈的斗争和工作之余记下的心路历程,收散文、随笔、杂文等作品103篇。写于30年代的《柿园》,是作者青年时期在全国报刊上发表的第一篇散文。文章叙述豫西山乡的村民为了养家活口,含辛茹苦种植柿树,一年下来一斤柿饼只落“六个铜板”,在腐败的“国民政府”统治下,农村凋敝,丰收也成了荒年。写于这个时期的文章还有《桌上哥尔夫》、《钠》、《吐诉》、《在边缘上》等。《桌上哥尔夫》以球桌上碰来碰去的球象征黑暗社会中青年们的命运,赞扬了“走一生、碰一生,永不得分”的“球”;《钠》一文赞美不在水中分解而在水中“燃烧着、爆炸着、旋转着、嘶叫着”的“钠”。序里说,这两篇文章的思想与《吐诉》、《在边缘上》是一致的,即“对黑暗的社会现实极其憎恨,不愿作现存社会制度的维护者,把向上爬看成可耻的行径,准备为追求真理走一生坎坷艰难的路”。“ 一二·九”北京学生抗日救亡运动爆发时,作者在《国民日报》副刊“中原”上,连续发表了《大砍刀与救火龙头》、《不要净街游行》和《嘉奖》等文章,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愤怒抨击汉奸头子殷汝耕、刘峙等人初则严密封锁学校,不准学生上街,继而派大批军警荷枪实弹阻止学生向群众宣传,终于在京酿成“白刃翻飞、鲜血横流”、“兵士以刺刀插入女生腹中”的暴行。同一时期写的《文字和话不要分开》、《汉字不妨尽量通俗》等篇,响应了当时正在开展的大众文化运动。《反差不多运动的根值数》一文反击了当时文坛上的“文艺与抗战无关论”。《悼鲁迅先生》写于鲁迅病逝之时,痛悼中国人民失去了“前进的火炬”鲁迅先生。本集中悼念文章占了很大分量。《悼椰林》、《哀念新宇》、《他的名字和郑州同在》、《哀念秋远》等分别悼念了作者的几位同学、战友和革命志士。1940年抗战进入残酷的战略相持阶段,作者此时写下《两种傻力》一文,讴歌中国革命者那种“愚公移山”的“傻”,指出“这一种傻力,是社会进步的源泉,这一种傻力,是改造历史的基石”。《无花果树》控诉日寇飞机对和平居民狂轰滥炸的兽行。《寂寞的“胜利”》尖锐地嘲笑了国民党当局消极抗战、对青年学生疯狂迫害,假借辩论之名,行镇压民主思想之实的丑行。抗战胜利后不久写的《愕然》、《日本兵的壁上诗》、《四位大学生的死难》、《手与手间》、《当真》等文,或揭露汉奸嘴脸,或提醒国人警惕日寇东山再起,或愤慨反内战的昆明学生的死难,或斥责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重新盘剥人民。1948年作者进入解放区,写下《水终必到海》一文,总结了半生追寻真理的道路,鞭策自己永远做一个“忠于人民的人”。1951年作者参加了赴朝慰问团,在朝鲜桧仓见到彭德怀司令员,《难忘的会见》就是这次会见的记录。《和洪水搏斗的人们》、《移山倒海的人民力量》、《长江大桥工地的日日夜夜》、《古老洛阳的青春》等篇,分别描绘了武汉人民抗洪抢险的斗争,以及长江大桥和洛阳拖拉机厂的兴建等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画卷。另外,集中值得注意的文章还有《谈嗅觉》、《注意脚边的小草》等针砭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之作,是作者1957年“反右”斗争时罹难的“罪证”。 傅信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三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1246-1247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