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水1 |
释义 | 水1 现代短篇小说。丁玲著。初载1931年9—11月《北斗》第1卷第1—3期,初收入上海新中国书局1933年2月版《水》。作品以1931年夏震动全国的16省特大水灾为背景,描绘了农民的悲惨命运以及他们与天灾人祸和反动统治者的斗争。数十年不遇的水灾向江南某地一渡口袭来,农民群众与汹涌而来的洪水展开了生死搏斗。由于官府只知年年收捐,不知修堤,堤漏堵不胜堵,终于崩决,洪水无情地吞噬着人群、牲畜和房屋。成群结伙的灾民衣衫褴褛,面容憔悴,忍饥挨饿逃到市镇向官府讨粮济荒。农民王大保等没有失去勇气,也没有失去理智,他们要大家正视现实,认清官府的腐败,想办法活下去。他们一面派人去县里请愿,一面组织人们准备采取行动。官府装模作样地调查、巡视,甜言蜜语地口头答应筹款赈灾,背后却在调兵遣将,防民哗乱,成船成船运到镇上的并非救济粮,而是镇压群众的弹药。水退之后,由腐尸引起的瘟疫又威胁着饥饿的灾民。被欺骗所激怒的群众不再对官府抱任何幻想,他们终于怒吼起来,揭露官府和地主的吃人罪行,要拼命夺回自己血汗凝成的粮食。转眼间,这群饥饿的奴隶比洪水还凶猛地朝镇上扑了过去。 作品及时地选取重大的现实题材,生动地描绘出了农民与水灾搏斗的惊心动魄的场景,表现了农民从与天灾斗争到与官府斗争的逐步觉醒过程。茅盾认为,“这是一九三一年大水灾后农村加速革命化的文艺上的表现”,“不论在丁玲个人,或文坛全体,这都表示了过去的‘革命与恋爱’的公式已经被清算”(《女作家丁玲》)。作者从题材的实际出发,着重于壮阔场面和群体行动的描写,虽未能塑造出有个性的人物形象,但善于以粗犷奔放的笔触将群众不断激化的情绪交织在宏大场面的勾勒之中;虽然后半部用了 一些观念的描写,文字也显冗赘,但整个作品具有一种沉重感和力度。作品以其题材上的突破和所表现的鲜明的阶级意识,显示了丁玲小说创作的重要发展,在当时左翼文学创作中曾产生较大的社会反响。 陈寿立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三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1237-1238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