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呐喊 |
释义 | 呐喊 现代短篇小说集。鲁迅著。收1918至1922年所作小说15篇,还有一篇《自序》。北京新潮社1923年8月初版。1926年10月第三次印刷时,改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1930年第13次印刷时,由作者抽去其中的《不周山》(后改名为《补天》,收入《故子新编》)。现收入《鲁迅全集》第1卷。 所谓“呐喊”,旨在配合“五四”新文化运动。1918年初,鲁迅参加了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的编辑工作,置身于反对旧礼教、旧文学的伟大斗争中。同年5月,他在这个刊物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它描写一个因患迫害狂的精神病人的心理活动,把对社会生活的清醒刻划和对狂人独有的内心感受的抒发结合起来,反映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指出中国社会的历史是人吃人的历史。这是彻底反封建的第一声“呐喊”,也是鲁迅战斗史上新的开端。接着发表了《孔乙己》和《药》等小说。《孔乙己》以咸亨酒店为背景,在周围一片讥笑声中,描写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批判地揭示他的可笑和可悲的性格,表达了作者对于造成人物悲剧的周围环境和教育制度的有力鞭挞。《药》描写革命者夏瑜的牺牲和茶馆主人华老栓夫妇为了医治儿子疾病所表现的无知,并且通过“药”——人血馒头而联结起来。作品深刻地揭示革命者与群众的隔膜,揭示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悲剧。最后夏瑜坟上的花环暗示着革命后继有人,给作品的悲凉情调增添了乐观色彩。上述3篇(及其他)小说,在《新青年》上是“与前驱者取同一的步调”的“遵命文学”,它们“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在五四运动中“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的心”。反映市镇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还有《明天》。它描写单四嫂子的孤寡及其失子的惨痛,并对封建统治下人与人的冷漠关系进行了反映和批判。《一件小事》通过“我”乘人力车所遭遇的一个意外事件,对比地描写了劳动人民与知识分子的行为、性格,回响着“五四”“劳工神圣”的时代强音。 在《呐喊》中占着重要地位的是描绘农村生活和农民形象的作品。 1920年9月发表《风波》,取材于1917年张勋拥溥仪复辟的历史事件。它通过一根辫子的去留,反映社会生活的巨大风波,揭示辛亥革命没有给农村带来真正的变革,农民的启蒙教育问题还有待于解决。《故乡》通过“我”回故乡的见闻和追忆,描写旧中国急速破产的萧索、凄凉的生活图景。闰土曾是一个生机焕发的小英雄,但在兵、匪、官、绅的重重压榨下,曾几何时,便变成了一个精神麻木的人。作者对造成这一悲惨图景的社会势力提出了沉重的控诉,同时又期望被迫害者能够醒悟过来,开辟自己的生活道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在北京《晨报副刊》分章发表《阿Q正传》,这是鲁迅的代表作。它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未庄为背景,塑造了深受精神毒害的贫苦农民阿Q的形象。阿Q受尽了惨重的剥削和压迫,可是他在精神上却“常处优胜”。他夸耀过去,幻想未来,自我安慰,自轻自贱,始终不能正视严酷的现实。此外,他还沾染了游手之徒的狡猾。小说集中反映阿Q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命运。他原以为革命就是“造反”,对它深恶痛绝,但封建统治者在革命到来时的惊惶,却使他快意并要求革命。可是这场革命忽视农民的力量,反而跟封建阶级相勾结。未庄一切依旧,只有阿Q被抓去枪毙。这个结局是对辛亥革命及其领导者的批判。小说塑造了阿Q的不朽典型,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有力地提出了启发农民的民主主义觉悟的严重课题。由于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鲁迅对农民问题的深刻反映,在当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反映农民生活的还有《社戏》,它描写已经逝去的美丽的童年,赞美农民的质朴、诚实的心灵。往昔的田园牧歌的欢乐情调,与现实的恶浊气氛,构成了促人深思的鲜明对比。鲁迅在描写被压迫人民的不幸时,常常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种强烈、鲜明的激情,还表现在以极大的愤怒来揭露封建阶级、封建思想的残酷统治,显示了作者是从被压迫人民中站起来的革命民主主义作家。他反映农民问题的深刻性,反封建的彻底性,都是中国过去的文学作品所未曾达到的。 “五四”初期,各种新文学的形式尚在试验阶段,小说与叙事散文还未划出明确界限,这在《呐喊》中也同样存在。《头发的故事》、《兔和猫》、《鸭的喜剧》等篇,主要写人物的某种感触,把叙事和抒情结合起来,带有散文的明显特点。但就集子的大多数作品来说,却是成熟的现实主义杰作。 鲁迅自评他的小说所以引起“激动”,“却是向来怠慢了绍介欧洲大陆文学的缘故”。他广泛汲取外国文学的营养,主张作家“睁了眼看”,“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这体现在《呐喊》中,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深刻反映从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运动前后的现实生活,成功地塑造了没落知识分子、城市贫民、被压迫农民的悲惨形象,从而沉重地控诉了封建宗法制度及其思想的残酷统治,以期实现“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的目的。在艺术上,作者成功地汲取外国小说的良规,不用中国传统小说有头有尾、讲求故事性的模式,而是把日常生活的断片、场景和插曲串联起来,从而展开情节并着力于描绘人物。白描和传神的手法,是鲁迅抒写人物、创造典型的主要方法,这充分反映他对中外文学优良传统的深厚涵养。语言的凝炼,是我国古典文学的显著特征,也是鲁迅小说的最大优点。由于反复酝酿,精心构思,这些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的形式,而这些新形式又莫不给青年作者以极大的影响”。《呐喊》体现了作者突出的个人风格,“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它不仅是属于中国,而且是属于世界最优秀的作品之列。 林志浩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五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886-2887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