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母与子 |
释义 | 母与子 当代长篇小说。韦君宜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12月初版。本书酝酿写作早在“文革”前即已开始。由于“左”的思潮的影响,使这部长篇直到1983年才得以完成。 这部长篇塑造了母与子两代革命者的形象。主要人物沈明贞走向革命有着她独特的人生道路。长篇从她已进入中年写起。这时她丈夫及其大太太都已死去,儿女也已长大,她已成为一个有钱有财产的家庭主妇,但仍处于屈辱的地位,受到封建家庭制度的种种有形无形的禁锢。她反抗封建家庭长兄的特权,挣脱了枷锁。抗日战争爆发她举家迁至武汉、成都,从事共产党的地下工作,直至皖南事变后长子被捕牺牲、亲人离去远走,组织关系“冻结”、斗争环境极端困苦,但她对革命矢志不移,成了革命的母亲。沈明贞的独特道路除了民族解放斗争大潮的推动,还有她个人从学生时代起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对理想信念的渴望。这是 一个具有丰富内心世界、复杂人生经历和传统美德的中国式的革命母亲。崔立华做为家庭中的长子,曾是小镇上体面的少掌柜,但他渴求过新的生活,终于在时代潮流的推动下和母亲一起走上革命的道路,在生与死的考验中献出了自己宝贵的年轻生命。 该小说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与纵深的历史感。作品以母与子的革命活动作主线,由苏北小城写到武汉、成都、成都郊区直至远离城市的偏僻小县城。时代背景从抗战前夕、抗战8年到光复,其间穿插了曲折的斗争生活、广阔的社会场景、众多的人物形象,对时代生活进行了相当深广的艺术概括。作者在处理这一历史题材时调动了她一生丰富的生活积累,融入了她自己对革命的理解,对人生的深刻感受,蕴含着一种朴素、隽永的美。 宋彬玉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三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1786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