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文艺月刊
释义
文艺月刊

现代文学期刊。月刊、旬刊、半月刊。1930年8月15日创刊于南京。中国文艺社编辑,先后负责编务的有王平陵、缪崇群、左恭、徐仲年、汪辟疆、宗白华、商章孙等。正中书局发行。1937年8月1日出至第11卷第2期后,因抗战爆发改出《文艺月刊·战时特刊》,卷期另起,刊期也先后改为旬刊、半月刊。同年11月21 日出至新1卷第4期后迁往武汉出版,1938年6月1日出至新1卷第12期后又迁往重庆出版,1941年11月出至第11年第11月号后终刊。包括1期《号外》,前后共出版125期。

该刊是国民党当局为对抗蓬勃兴起的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大力宣扬“民族主义文艺”而创刊的。刊物明确表示:“向来没有看见历史上的,现代的,一切古往来今的文艺创作家,是为着某一时代而创造文艺,为着某 一阶级,而写作文艺,”认为文艺家应把“真实的人性用纯粹的艺术形式表示出来”,攻击左翼作家“把金卢布掩盖了天真洁白的人格,不惜挖掘自己的坟墓,把几千年来,一大段民族的光荣史,轻轻地撕去”(创刊号本社同人《达赖满Dynamo的声音》)。刊物在理论上大力宣扬“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主张,如王平陵的《“自由人”的讨论》、吴漱予的《“国防文学”访问记及其它》、侍桁的《文艺简论》等文,集中攻击左翼文艺运动不符合国情。刊物还节译摘引了一些外国作品,利用国外一些文艺中所表现的民族特色,把各民族文艺的发展史说成是民族主义文艺的历史,来为“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寻找理论根据。在创作上除早期表示“内容须与本刊宗旨相符”(创刊号《征稿简章》)外,一般不明显地强调政治色彩。先后发表过一些不同创作倾向和不同流派风格的作品,其中较有影响的小说有巴金的《雨》、老舍的《大悲寺外》、沈从文的《凤子》、施蛰存的《孔雀胆》,诗歌有陈梦家的《泰山与塞外的浩歌》、臧克家的《生活》、卞之琳的《长途》,剧本有袁牧之的《玲玲》、袁昌英的《春雷之夜》、孙俍工的《世界底污点》,散文有缪崇群的《江户帖》、石民的《亡友梁遇春》、孙福熙的《巴黎的春郊》,论文有沈从文的《论中国创作小说》、苏雪林的《郁达夫论》、克川的《十年来中国的文坛》等。抗战爆发后,刊物以大量篇幅发表揭露日寇侵略暴行,反映中国人民抗战事迹的作品,并集中发表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宣言、简章、发起旨趣和筹备经过等史料,还多次推出特辑,对抗战以来的一些文艺问题展开讨论,郭沫若、茅盾、田汉、楼适夷等都发表了文章。

该刊是代表了当时官方立场的较有影响的文艺刊物,反映了国民党政府30年代及抗战前期的文艺政策及其变化,留下了鲜明的政治和时代痕迹。刊物同时也发表了一些有影响的作品,积累了一些文艺史料。

张伟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三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1052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