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文艺复兴 |
释义 | 文艺复兴 现代文学期刊。月刊。1946年1月10日创刊于上海。郑振铎、李健吾主编,上海出版公司出版。1947年11月出至第4卷第2期后终刊。共出版20期。此后又于1948年9月10日、12月20日和1949年8月5日增出“中国文学研究号”上、中、下3册。 旗帜鲜明地为争取人民民主而斗争是该刊的一大特色。郑振铎在《发刊词》中表明:“我们不仅要承继了五四运动以来未完的工作,我们还应该更积极的努力于今后的文艺复兴的使命;我们不仅为了写作而写作,我们还觉得应该配合着整个新的中国的动向,为民主,绝大多数的民众而写作。”刊物发表李健吾的《为“诗人节”》、郑振铎的《悼夏丐尊先生》等文,对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实行腐败统治表示了强烈不满,并在悼念闻一多牺牲及纪念鲁迅逝世10周年、闻一多逝世1周年时,都刊出专号和特辑,发表大量文章,抨击黑暗现实,呼吁民主自由,渴望人民中国的诞生。刊物以主要篇幅发表创作,并充分发挥大型杂志的优势,刊出大量优秀的中、长篇作品。其中巴金的长篇《寒夜》、钱钟书的长篇《围城》,因其思想艺术上的成就曾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他一些有影响的作品,也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其中小说有李广田的《引力》、艾芜的《乡愁》、冯夷的《中条山的梦》、茅盾的《一个够程度的人》,剧本有曹禺的《桥》、杨绛的《风絮》、丁玲等的《窑工》和李健吾的《青春》、《山河怨》等。书评也是刊物的一个特色,几乎每期刊物都刊登评论,当时一些有影响的作品,如茅盾的《清明前后》、叶圣陶的《西川集》、沈从文的《湘西》、艾青的《诗论》、吴组缃的《山洪》、路翎的《饥饿的郭素娥》、夏衍的《芳草天涯》、吴祖光的《风雪夜归人》、沙汀的《困兽记》、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冯至的《伍子胥》、田间的《给战斗者》等,在刊物上都得到了比较客观的评价。郑振铎继其在二、三十年代主编的《小说月报》和《文学》上刊出“中国文学研究”专号后,在《文艺复兴》上再次刊出“中国文学研究”3册,发表了大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论文,如闻一多、郭绍虞、余冠英、冯沅君、朱自清等人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论文,季羡林、王统照关于中外文化交流,唐弢、莫洛关于新文学研究的论文等,在当时都代表了高层次的研究水平,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刊物刊出的众多特辑,如“抗战八年死难作家纪念专号”、“现代世界文学专号”、“哀悼耿济之先生逝世特辑”等,也都具有较大的研究和史料价值。 刊物是抗战胜利后在国统区影响广泛的大型文艺杂志,它为繁荣文学创作,为配合当时国统区人民反对内战、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作出了贡献。 张伟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三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1073-1074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