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的论争
释义
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的论争

现代文学论争。1922年5月1日,创造社出版的《创造季刊》创刊号刊登了郁达夫的《艺文私见》和郭沫若的《海外归鸿》两文,指责中国的某些文艺批评家是“假批评家”,是“伏在明珠上面的木斗”(郁达夫),是“无聊”、“狂妄”的“党同伐异”者,“要拿一种主义来整齐天下的作家”,“和卑鄙的政客者流不相上下”(郭沫若)。5月11日,沈雁冰署名“损”在文学研究会编辑的《文学旬刊》上,发表《“创造”给我的印象》。文章在评论了《创造》创刊号的各篇作品后指出:“创造社诸君的著作恐怕也不可能与世界不朽的作品比肩罢。所以我觉得现在与其多评论别人,不如自己多努力,而想当然的猜想别人是‘党同伐异的劣等精神,和卑鄙的政客者流不相上下’,更可不必。”8月4日,郭沫若在《时事新报·学灯》发表《论国内的评坛及我对于创作上的态度》,指责沈雁冰“藏在 一个匿名之下”“骂人”,是“ 一种极不好的习气”。在此前后,沈雁冰与郭沫若就如何介绍欧洲文学问题,也进行了一场争论。郭沫若在《论文学的研究与介绍》中认为,翻译家不论介绍什么作品都是“切要的”,只要能“尽他指导读者的义务”就行,不必去干涉他自由“选择之权能”。沈雁冰则认为,正直的翻译家“从自己热烈的憎恶现实的心境发出呼声,要求‘血与泪’的文学”,是完全“正当”的,绝不能去“非笑他们”,并批评创造社有些作家对社会的黑暗“宁愿装作不见,梦想他理想中的幻美”(《介绍外国文学作品的目的》)。同年11月,馥泉发表《“中国文学史研究会”底提议》,回顾了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之间的关系史,表示希望联合起来,“共同从事”文学研究。翌年2月,成仿吾发表《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一文,对馥泉文章中的一些提法逐一批驳,并表示“只希望忌妒我们的人,也早归正路”,然后一起前行。1924年7月,郭沫若作《致<文学>编辑的一封信》,指责《文学》刊登对他《少年维特之烦恼》译文的批评文章是“借刀杀人”。沈雁冰和郑振铎以编者名义复信申辩,并声明:今后对“谩骂”文字“敬谢不敏,不再回答”。至此,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历时3年之久的论争宣告结束。

钦鸿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三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1128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5:4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