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光明
释义
光明

现代文学期刊。半月刊、周刊。1936年6月10日创刊于上海,1937年8月10日出至第3卷第5期停刊。同年9月1日改出《光明·战时号外》周刊,期数另起,10月30日出至第7期终刊。前后共出版36期。洪深、沈起予编辑,光明半月刊社发行,《战时号外》改由北雁出版社发行。

《光明》创刊于民族危亡之际,编者认为:“中国的当务之急,是救亡与救穷”,刊物的宗旨是“去做那救亡救穷反帝反封建的工作”(洪深《〈光明〉的态度》)。刊物辟报告文学、通讯、速写、连载读物、作者自白等多种栏目,着重发表积极反映抗战救亡生活的作品,如茅盾的《儿子开会去了》、沙汀的《兽道》、王任叔的《故居》、戴平万的《满洲琐记》、舒群的《蒙古之夜》等。刊物十分重视集体创作这一新颖的创作形式,在这方面作了大量尝试,其中比较有影响的作品有洪深执笔的《走私》,沈起予执笔的《出发之前》,章泯执笔的《我们的故乡》,舒群、罗烽执笔的《过关》等,并发表了不少研究论文,从理论上对集体创作的这一创作形式作了探讨。报告文学等纪实类作品是《光明》的另一重要特色,刊物积极提倡迅速反映现实的纪实作品,发表了大量表现抗战前线斗争和人民苦难生活的创作,如洪深的《天堂中的地狱》,圣旦的《岱山的渔盐民》、冉辛的《在百灵庙》等,其中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产生了广泛影响,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刊物还出过一些有特色的专辑,如第1卷第3期的“儿童文学特辑”、第2卷第2期的“1936年的回顾特辑”、第2卷第12期的“戏剧专号”、第3卷第3期的“移动演剧运动特辑”等,具有较大的史料价值。刊物发表的其他重要作品有夏衍的剧本《自由魂》、白薇的长诗《马德里》、老舍的小说《新爱弥耳》、张若英(阿英)的论文《中日战争在文学上的反映》等。主要撰稿人还有陈白尘、郭沫若、郑振铎、叶圣陶等。

张伟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四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1955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3: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