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
释义
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

现代报告文学、宋之的作。原载1936年6月20日出版的《中流》杂志创刊号,收入上海一般书店1937年4月出版的《赐儿集》。在“左联”倡导报告文学之后,当时引进、借鉴外国报告文学作品成为一时风尚。这个作品采用集纳新闻的方法,企图创造出一种报告文学的新风格。它以事件为中心,把作者的亲身见闻、感受和新闻报道的片断材料剪集起来, 一方面暗示西北革命力量的壮大,另一方面反映在阎锡山统治下,山西太原反动势力的惊恐万状和荒唐而可笑的行动,收到很好的新闻效果。

作品描写作者被围困在恐怖的太原城中,渴望春天的心情。作品分8节:1、2两节写作者的亲历和感受:春天的气息,显得“很新鲜,很温暖,并且很有生气”。“但我却出不了城”,因为城内“戒严”,出城或到街上去,要佩戴“好人证”;“好人证”分5等,而“我”却“只得1个3等货”,“勉强允许居留”,比起厨子“竟差了两等”,“只好一个人关在屋子里”,感到“气闷” 多么渴望春天啊! 3至6节以“新闻剪集”方法,揭露反动派的惊恐万状,“流言所布,草木皆兵”。国民党飞机把乡村娶亲“大放爆竹”,误认为“有匪来扰”,竟掷炸弹数枚,“结果伤亡数十口”;还有流言“匪扰”而逃避于土窑内的人,因土窑倒塌而死伤十数人,等等。正如作品所指出的:报纸上天天“吹散着触人心魄的新闻”,流言蜂起,使得太原城“都颤栗着”,“连太阳似乎也变了颜色”。最后两节记述陕西“教育考察团团员”十几人,到太原机场被当作嫌疑犯“擒获”的故事;连戴“一等好人证”的厨子上街也失踪了。作品以“怀春”开始,又以“怀春”作结,富有诗意。中间把叙事、写景、对话和引用新闻材料等多种方法结合起来,依靠形象显现,让事实说话,有时加以议论。语言轻松明丽,生动活泼,且带有幽然感。

王耀辉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二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12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1:5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