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纺车的力量》的讨论 |
释义 | 《纺车的力量》的讨论 现代文学论争。1945年5月20日至21日,方纪在延安《解放日报》刊登了短篇小说《纺车的力量》。作品以整风运动为背景,描写了知识分子沈平在大生产运动中学纺棉花的故事,表现了原始的纺车对知识分子思想上的巨大影响。小说发表后,延安《解放日报》就主人公沈平形象的塑造,展开了一场讨论。7月11日,该报在刊发讨论文章时加按语指出,《纺车的力量》是“一篇富有主题积极性的作品”,“作者底期图亦值得赞许”。方习发表《略论<纺车的力量>》一文,认为作者“纵然怀着一片好意”,但并未“掌握住”这题材,他笔下的沈平“算不得是一个健康的新人物、新性格”,而且由于对沈平缺点的姑息,纺车并未产生什么力量,而是产生了反效果。8月28日,韩书田发表《我对<纺车的力量>的理解》一文,反驳方习的观点。他认为作品比较细致地表现了沈平具体的痛苦的自我斗争过程,但作者并未告诉我们沈平是一个已经完全改造好的知识分子的典型,而只是给读者“描绘了一幅知识分子改造的色彩清淡的炭笔画”。这场讨论,在解放区文坛提出了如何正确描写知识分子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意义。 闻彬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五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3494-3495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