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屈原》和国统区的历史剧创作潮流
释义
《屈原》和国统区的历史剧创作潮流

现代文学现象。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出现了一股历史剧创作潮流。1941年前,面对严峻的救亡任务,剧作家们写出了《秦良玉》(杨村彬)、《碧血花》(阿英)、《海国英雄》(同上)、《正气歌》(吴祖光)等一批剧作,大多歌颂历史人物的民族精神,以激发人民的抗战热情。皖南事变前后,剧作家们不能写现实的题材,只好“用历史题材来兼带着表达并批判当代的任务”(郭沫若《关于历史剧》)。于是,他们纷纷转向历史剧的创作,写出了《天国春秋》(阳翰笙)、《草莽英雄》(同上)、《忠王李秀成》(欧阳予倩)、《桃花扇》(同上)、《大明英烈传》(于伶)、《屈原》(郭沫若)、《棠棣之花》(同上)、《虎符》(同上)、《大渡河》(陈白尘)等一大批作品,都获得程度不同的反响。这阶段的历史剧创作,主要以战国、南明、太平天国时期的史实为题材,所反映的主题几乎都围绕着团结和分裂、抗战和投降、进步和倒退、民主和专制等一系列与现实联系密切的重大问题,创作方法有现实主义的,也有浪漫主义的,而大都以悲壮剧为主格调。这些剧作具有明显的借古鉴今、讽喻现实的作用。郭沫若的5幕话剧《屈原》,是国统区历史剧创作潮流中影响最大的剧作。该剧作于1942年1月,同月由《中央日报》副刊连载,4月由中华剧艺社在重庆上演。公演期间,《中央日报》、《中央周刊》、《文艺先锋》等报刊曾载文攻击该剧,并要求立即停演。但演出没有停止,反而轰动了山城重庆,成都、贵阳等地也有人专程赶来看戏。周恩来曾在重庆郭沫若办公处设宴庆祝演出成功。《新华日报》、《时事新报》、《新民报晚刊》等报发表了多篇文章,给予佳评和祝贺。

顾智敏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六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054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1: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