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小说林》发刊词
释义
《小说林》发刊词

近代小说理论文章摩西(人)撰。初刊于光绪三十三年正月(1907年2月)《小说林》第1期(创刊号)。 阿英编《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1960年3月中华书局出版)、黄霖和韩同文编《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下册(1985年5月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陈平原和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1卷(1989年3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均收录此文该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晚清“小说之风行于社会”和“影响于社会”的盛况,从而得出结论说:“则虽谓吾国今日之文明,为小说之文明可也;则虽谓吾国异日之政界、学界、教育界、实业界之文明,即今日小说界之文明,亦无不可也。”这一点大体与梁启超等人的观点相一致。而该文的突出贡献,在于以下两点:

其一,作者对轻视小说与夸大小说的社会功能都进行了直率的批评。他说:“昔之视小说也太轻,而今之视小说又太重也。昔之于小说,博弈视之,俳优视之,甚至酖毒视之,妖孽视之;言不齿于缙绅,名不列于四部。”“今也反是:出一小说,必自尸国民进化之功,评一小说,必大倡谣俗改良之旨。吠声四应,学步载途。……一若国家之法典,宗教之圣经,学校之科本,家庭社会之标准方式,无一不赐于小说者。”作者认为这是“一弊”,都是要不得的。他既批判了封建顽固派蔑视小说的传统观念,又批判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无限夸大小说的社会功能的形而上学观点,在当时既是中肯的,也是及时的,对纠正两种片面性起了积极作用。

其二,作者从美学的角度,对小说的艺术特征进行探索。他明确指出:“小说者,文学之倾于美的方面之一种也。”“微论小说,文学之有高格可循者,属于审美之情操”。如果“一小说也,而号于人曰:吾不屑屑为美,一秉立诚明善之宗旨,则不过一无价值之讲义,不规则之格言而已”。换言之,小说的真正价值,小说之所以能发挥巨大的社会功能,就在于它的美感作用,即其艺术性;如果只要求小说宣扬政治和道德,而忽视其艺术性,就会失去其感人之力,就等于取消小说,这然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美学理论的影响,从而为中国小说理论引进了新鲜血液,对中国小说理论的现代化具有积极作用。

裴效维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二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390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0:2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