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学衡派”复古倾向的论争 |
释义 | “学衡派”复古倾向的论争 现代文学论争。1922年1月,由南京东南大学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人创办的《学衡》杂志问世。该刊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无偏无党,不激不随”为标榜,发表文章宣扬“孔子之教”,鼓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梅光迪在《评提倡新文化者》中,攻击新文化运动“弊端丛生”,攻击新文化运动倡导者是“诡辩家”、“政客”、“功名之士”。吴宓的《论新文化运动》、胡先骕的《评〈尝试集〉》等文反对以白话代文言,认为白话新诗“仅为白话而非诗”,主张“文章成于摹仿”。《学衡》还拒绝刊登任何以白话写成的文章。新文化阵营对“学衡派”的复古言论进行了批驳。许多作家一面阐述言与文合一、白话代替文言的历史趋势,一面剥去“学衡派”所谓“学贯中西”的假面。茅盾在《文学界的反动运动》中指出:“他们忘记了自己所钦仰的英美文学大家原来都是用白话做文章的。”鲁迅揭露他们的文章文字不通,谬误百出,名为“学衡”,“‘衡’了一顿,仅仅‘衡’出了自己的铢两来,于新文化无伤,于国粹也差得远”(《估〈学衡〉》)。在新文化阵营的批驳下,“学衡派”渐趋沉寂。 孙光萱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六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003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