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庾子山集注
释义
庾子山集注

北朝周诗文别集。16卷。庾信(子山)撰;清人倪璠注。庾信的诗文作品结集甚早,在南朝时,先有一个14卷本,后来在江陵又有一个3卷本,但如宇文逌《庾信集序》所说,前者“值太清罹乱,百不一存”,后者又“重遭兵火,一字无遗”。北周大象元年(579),宇文逌搜集庾信入北以后的作品,编为《庾信集》20卷。《隋书·经籍志》著录“《庾信集》二十一卷并录”,有人认为增多的一卷,是隋平陈后所得的南朝旧作。现存的庾信作品确有作于南朝者,如《奉和同泰寺浮图》、《将命至邺》等,证明上述说法不无道理。但是唐宋书目仍著录为20卷,而且元代以后,这个本子实际上已经散佚。

流传至今的本子,大抵是明朝人抄撮《艺文类聚》、《初学记》、《文苑英华》等书而成编的。主要版本有:(1)明正德十六年(1521)朱承爵存馀堂刻《庾开府诗集》4卷;(2)明嘉靖间朱曰藩刻《庾开府诗集》6卷;(3)明嘉靖间薛应旂刻《庾开府诗集》2卷;(4)明万历间屠隆评点《徐庾集》本《庾子山集》16卷;(5)明天启元年(1621)张燮《七十二家集》本《庾开府集》16卷;(6)明天启六年汪士贤《汉魏六朝名家集》本《庾开府集》12卷。至于明人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所收,即承袭张燮《七十二家集》本,清人倪璠的这个注本即翻用屠隆评点本。

据《隋书·魏澹传》,魏澹入隋前已注过《庾信集》。又据《新唐书·艺文志》,唐人张庭芳、崔令钦也曾为《哀江南赋》作注。其书早已不传。此后直至清代,胡渭才开始为作注释,未及完成,由吴兆宜采辑其说,增补而成《庾开府集笺注》10卷。几乎同时,倪璠也有《庾子山集注》16卷问世。倪璠字鲁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举人。官内阁中书舍人。《庾子山集注》初刊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由钱塘崇岫堂镌版。

倪璠注本远比吴兆宜注本详尽,代表了清代注庾的最高成就。其特点有三:(1)体例详密。各卷注释既有字义音训、名物典章,亦有地理沿革、时事出典,而且逐句串讲,说明文义。全书前有年谱、本传、宇文逌序,详考庾信仕履、著述,后又有总释,补各卷注释不足之处。(2)引证富赡。所引资料广及经、史、子、集四部,不仅能追根溯源,注意资料的原始出处,还能注意到资料的完整性,力避断章取义。(3)辨证精审。常常紧密结合历史背景和庾信的生平来概括诗文题旨,探幽发微,入情入理。倪注的缺点是稍嫌烦琐,有些地方的解析失之穿凿。

倪璠注本除崇岫堂原刻本外,又有清道光十九年(1839)同文堂刻本、光绪二十年(1894)儒雅堂刻本。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据崇岫堂本排印。中华书局1980年又出版了许逸民校点本,末附《庾信集佚文辑存》。

许逸民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七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5460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0:4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