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春蚕1 |
释义 | 春蚕1 现代短篇小说。茅盾著。初载1932年11月《现代》第2卷第1期。后收入1933年开明书店版《春蚕》。作品以1932年“一·二八”上海战争后的江南农村为背景,描写农民老通宝一家养蚕丰收而生活却更加困苦,终于由小康到破产的情景。老通宝满怀希望,带领全家日夜精心照料蚕花,甚至不惜把家中最后一点产业作抵押借钱买高价桑叶,经过一个多月紧张辛苦的操劳,取得了多年未有的蚕茧丰收。但是,由于外货倾销,民族纺织工业陷于困境,大部分丝厂关门,蚕茧没有了销路,资本家趁机压低收购价格,高利贷盘剥也更为严重,蚕花丰收给老通宝一家带来的却是更大的灾难——新的债务和饥饿。老通宝的小儿子阿多,不相信靠一次蚕花好或田里熟就可以翻身,开始认识到最艰辛的劳动和最精细的节俭都不可能改变他们穷苦的命运。作品对30年代在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势力剥削下中国农村经济急剧崩溃以至“丰收成灾”的社会现实,加以艺术的概括。小说成功地塑造了老一代农民老通宝勤劳忠厚而又保守蒙昧的悲剧型典型形象,同时也表现了以阿多为代表的新一代农民的初步觉醒,展示了在如何摆脱贫困处境这一问题上旧中国农村中两代人的冲突。 作者根据对故乡江浙一带农村的了解和对当时中国社会矛盾的分析精心构思,作品十分注重表现人物活动的社会背景,令人信服地揭示出老通宝一家的悲剧是社会上种种矛盾造成的,从而显示出社会剖析小说的特色。小说在丰富的生活内容上构成严谨的布局,寓精炼于从容裕如之中,善于运用一系列典型细节和细腻的心理刻划,突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作品对杭嘉湖区农村养蚕季节生活图景和传统习俗的出色描写,构成一幅富有乡土色彩的风俗画,具有浓厚的生活实感。 《春蚕》是茅盾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它与作者相继写成的《秋收》和《残冬》构成著名的“农村三部曲”,在中国新文学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陈寿立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六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120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