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拜月亭1
释义
拜月亭1

元代南戏作品。明人改编本又名《幽闺记》。作者不详,相传为施惠(字君美)作。吕天成《曲品》谓:“云此记出施君美笔,亦无的据。”(参见“施惠”条)此剧据关汉卿杂剧《闺怨佳人拜月亭》改编,2剧情节大致相同,曲文也有不少相似之处,但南戏《拜月亭》较杂剧表现的内容充实,描写更加细致,人物性格也更为鲜明突出。

《拜月亭》叙金朝末年,蒙古大军南侵。金主听信馋言,诛杀主战左丞相陀满海牙及其一家,迁都汴梁。海牙之子兴福逃亡时得书生蒋世隆救助,二人结为兄弟。其后,蒙军攻关夺城,百姓仓皇逃生。乱离中,蒋世隆与兵部尚书王镇之女瑞兰旷野奇逢,相携而行,途中自主成婚。王镇乞和归来,强行拆散这一对恩爱夫妻。瑞兰思念世隆,深夜幽闺拜月,与义妹蒋瑞莲姑嫂相认。后来世隆、兴福考中文、武状元,世隆与瑞兰破镜重圆,兴福与瑞莲亦缔良缘。此剧以蒋世隆与王瑞兰的爱情婚姻波折为主线,突破“才子佳人一见钟情”的俗套,着力描写他们在患难相扶,生死与共中建立起来的纯洁、坚贞的爱情;赞扬他们挣脱封建束缚、大胆自主婚姻、不屈于封建压迫的反抗精神;批判封建统治阶级的势利、残忍以及他们所维护的封建门第观念和包办婚姻制度。作为副线,作品以较多篇幅描写朝廷内主战、主和两派的斗争,谴责朝廷的腐败,赞扬刚毅忠直的主战大臣,表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以及他们在患难中团结互助、相濡以沫的深厚情谊,这些都反映了人民群众中反对投降、主张抗战的爱国主义思想。

《拜月亭》寓庄于谐,以喜剧手法表现悲剧情节,使作品妙趣横生,也使剧中男女主人公没有沉浸在乱离的悲伤中,而表现了具有生活的勇气和进取的精神。剧中借巧合、误会发展人物关系却巧而不谬,文词本色自然而时露机趣。《陈眉公批评幽闺记》说它“曲曲出奇,折折呈趣”。吕天成《曲品》评其“天然本色之句,往往见宝,遂开临川玉茗之派”。后世许多地方剧种都有此剧目。

《拜月亭》在“四大南戏”中成就最高,为历来曲家所公认。明代由于戏剧主张的不同,还发生过一场把它和“南曲之宗”《琵琶记》相比较的争论。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以为《拜月》“高出于《琵琶记》远甚”;李贽《焚书·杂说》以《拜月》、《西厢》并列为“化工”,而以《琵琶》为“画工”,亦以《拜月》凌驾于《琵琶》之上。而王世贞《艺苑卮言》则批评此说“大谬”;王骥德《曲律》亦言《拜月》“以望《琵琶》,尚隔两尘”。

此剧原本已佚,今存本均明以后改本。以明万历十七年(1589)世德堂刊本《新刊重订出相附释标注拜月亭记》最近原来面目,其结尾写蒋世隆及第后,在不明对方即王瑞兰的情况下,接下了官媒送来的丝鞭。其余存本均写蒋世隆坚决不受丝鞭,显然是明人出于教化目的而作的改动。《古本戏曲丛刊初集》影印收入世德堂本和容与堂刊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幽闺记》。

金宁芬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六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375-4376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5 7:5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