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抗战时期关于“白话文危机问题”的论争
释义
抗战时期关于“白话文危机问题”的论争

现代文学论争。1944年11月至1945年4月,东南地区文艺界曾就所谓“白话文危机问题”展开一场论争。最初由俞剑华在永安《中央日报》发表具有复古倾向的《教育刍议》一文。接着,郑朝宗自称“谨遵先哲遗训”,也在该报连续发表了《白话文的危机》、《从子曰到鲁迅说》、《威尔斯眼中的高尔基》等一系列文章,攻击鲁迅和高尔基,含沙射影地指责共产党和“五四”白话文运动,宣称现今的白话文出现了“危机”,要求当局对进步人士“明正典刑”。这些言论,激起进步文艺界的义愤。陈向平主持的南平《东南日报·笔垒》立即刊文予以抨击,严厉指斥他们“吹毛求疵”,“夸大白话文的弱点,视作危机”(编者《白话文没有危机》)的言行。嗣后,董秋芳在他主编的永安《民主报·新语》上,也组织了一批进步文化人和文学青年撰文驳斥复古派的观点。金斗节仔(张垣)在《打“落水狗”原来不是痛快的事》一文中指出:“白话文未能尽量发展,却正是尚有一批‘杂色狗’存在人间”,必须将它们“打落水去”,才会有“新的时代的跃进”。相继发表的文章还有公刘的《郑朝宗的微妙之言》、柳无垠(刘金)的《这样的“好意”》、冬奋(董秋芳)的《罗曼罗兰眼中的高尔基》、戈扬的《郑朝宗的战斗艺术》等。这些观点得到广大读者的呼应与支持,但国民党政府不久便借题逮捕了董秋芳等进步文化人。

钦鸿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五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867-2868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30 20: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