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抗战文艺
释义
抗战文艺

现代文艺期刊。三日刊、周刊、半月刊、月刊。1938年5月4日创刊于汉口。初为三日刊。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文艺编辑委员会编辑。编委会由全国各地代表各种政治倾向的知名作家组成。当时在汉口的有王平陵、田汉、安娥、老向、老舍、吴组缃、宋云彬、郁达夫、胡风、胡秋原、徐炳昶、姚蓬子、冯乃超、夏衍、陈西滢、舒群、阳翰笙、叶以群、楼适夷、穆木天、锡金、丰子恺、孔罗荪,还有在成都的朱光潜、周文,重庆的叶绍钧,昆明的朱自清,长沙的张天翼,西安的郑伯奇,广州的钟天心,以及在香港的茅盾,延安的成仿吾和上海“孤岛”上的郑振铎,共33人。第5期起改为周刊。同年8月13日出版第2卷第4期后停刊。这段时间由楼适夷、锡金、罗荪、姚蓬子主持编辑。以后曾出版4期“武汉特刊”,由冯乃超、叶以群、孔罗荪、舒群编辑。1938年10月8日在重庆复刊,续出第2卷第5期,编委会增加谢冰莹、沈起予、沙雁、梅林等4人,由老舍、罗荪、姚蓬子编辑。1939年4月第4卷起改为半月刊,1940年3月第6卷起又改为月刊。第1至5卷由读书生活出版社发行,第6卷第1至3期由上海杂志公司发行,以后改由华中图书公司发行。第8期又改归作家书屋发行。1946年5月出版第10卷第6期后终刊,终刊号由三联书店发行,此外,抗战文协成立五和七周年时,分别出版“特刊”各1期。从创刊至终刊历时8年,共出版80期。

该刊是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会刊。《发刊词》中号召:“全中国的文艺工作者,为着强固文艺的国防,首先强固起自己营阵的团结,清扫内部的一切纠纷和磨擦,小集团观念和门户之见,而把大家的视线一致集注于当前的民族大敌。”还提出了把文艺“深入于广大的抗战大众中去”的口号。刊物的内容有文艺评论、文学创作,还译介了一些外国文学理论和作品。刊物前期以报告文学为主,大量刊载了各种通讯、报告、特写,着重宣传各地军民同仇敌忾投入救亡斗争的事迹,并揭露了侵略者的暴行。同时还发表了多篇利用民间文艺形式进行通俗宣传的论文,和开展基层宣传方法的讨论,在抗战文艺深入民众方面起了指导作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刊物内容发生变化,文学创作与译作占了主要篇幅,理论研究也大多转向文学本身,如创作方法问题等。这一时期的作品大多为小说、诗歌、剧本等,仍坚持了团结抗敌的主旨,着重反映各地军民的斗争事迹,也揭露大后方的阴暗面,表现人民的疾苦。译作部分主要介绍苏联当代文学理论和著名作品。

该刊是贯穿8年抗战历程的唯一全国性文艺刊物。以革命进步作家为中坚,团结大多数爱国文艺工作者,是全国文艺界团结抗战的一面旗帜,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刊物的主要撰稿人还有郭沫若、巴金、戈宝权、曹靖华、韩侍桁、马宗融、徐中玉、姚雪垠、黄芝冈、艾青、臧克家、任钧、宋之的、欧阳山、吴伯箫、台静农、万迪鹤等。

王宗义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五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865-2866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30 20: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