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传播
释义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传播

现代文学思潮。“五四”前后,批判现实主义(当时一般称写实主义)文学思潮开始在中国传播。从1915年开始,《青年杂志》(《新青年》)陆续发表了陈独秀的《现代欧洲文艺史谭》、《文学革命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历史的文学观念论》等文,大力宣传鼓吹“赤裸裸地抒情写世”的“写实文学”,主张“实写今日社会之情状”,以“成真正文学”。同时倡导写实主义文学的,还有周作人、钱玄同、刘半农、罗家伦等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从进化论的角度肯定和提倡写实主义,认为它是中国新文学发展首先必经的阶段。当时许多以进化学说解释欧洲文艺思潮变迁的外国著作译介到中国,如美国莫尔顿的《文学进化论》,日本厨川白村的《近代文学十讲》等,其文学进化观念对中国新文学倡导者发生了影响。1918年底1919年初,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与《平民文学》等文,系统地介绍了欧洲19世纪以人道主义为本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把作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重要武器的人道主义观念输入了我国新文学,率先提出了“为人生”的创作思想,从而使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在我国的传播具有了较为具体的内容,引起了文坛的普遍重视。1921年文学研究会成立之后,文坛将注意力转向了俄国,大量俄国及东欧的文学理论著作及文学作品被译介过来。俄国文学与社会人生的关系比较密切,为中国的写实主义者提供了文学“为人生”的楷模,从理论上充实了他们所追求的文学功利观。这样,“五四”文化革命导致和促进了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在我国的传播。而思想革命任务本身的迫切性和务实性,又妨碍了初期写实主义文学的倡导者们对这一欧洲和俄国文学思潮从精神到方法的深入理解与整体把握。他们主要偏重从文学的社会功用方面接受和理解这一思潮。

王晓昀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五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859-2860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1: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