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因笃 |
释义 | 李因笃1631—1698? 清代学者、诗人。字天生,更字孔德,一字子德。富平(今属陕西)人。明诸生。明亡后,曾至塞上访求豪侠之士以图恢复,未能成功,于是返回乡里,闭门读书。他在经学方面造诣颇深,所著《诗说》、《春秋说》等受到时人推重。与李颙、李柏合称“关中三李”。他为人刚正、崇尚气节。友人顾炎武在山东遭诬陷入狱,他远行三千里前往营救。康熙十八年(1679)迫于压力,赴京应博学鸿儒试,授翰林院检讨,以母亲年迈多病坚辞归。 李因笃也工诗。他的诗歌主要抒发怀念先朝的感情,表达恢复故国的愿望,记述同遗民故老的往来。如《答孙隐君》、《永明奇后阁谒九莲观音为神宗母孝定李太后恭制长歌》、《得傅征君信》等。诗中多有反映清初社会的内容,例如《登代州白人岩因饮孙园》:“法境清凉外,人烟战伐余。”《雨》:“河北多艰食,天南未解兵。”《秋兴客长安作》:“转饷江天频告瘁,南方征调几时休!”均刻画出当时的乱离景象。 李因笃论诗,沿袭时七子之说,力主“取材于《选》,效法于唐。”(《受祺堂文集》卷3《元麓堂诗集序》)其诗主要以杜甫为宗尚。他“才力雄瞻”,其诗不象明七子那样字模句拟,徒袭皮毛,深得杜诗神理。特别是五七言律,有不少意境雄浑苍莽、格调激楚凄凉的佳作,如《过前中尉子斗先生旧第有感》、《程义士婴墓》、《边上》、《潼关》、《望岳》等。他最善长五言排律,曹溶认为其五排当代无敌手。 著有《受祺堂诗集》35卷及《受祺堂文集》4卷、续集4卷。 叶君远,董伟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四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730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